進入大學就讀,到開始工作至今,始終擺脫不了在文字遊戲上打轉,學生時代報告及考試在各家學派理論的文字間玩弄;工作時,宣傳文字、企畫案及新聞稿間不斷搬弄溢美的言詞,造就了對於文字的敏感症,就像甩不掉的過敏症狀。

某些字眼可以輕易的看出意義間的正面或負面屬性,某些字眼則是一直處在模糊地帶,打個比方來說,「一個人」這個詞就是被極度玩弄的字眼,不斷地被在各種價值觀中,被操弄成為曖昧的字眼。
年輕時代不覺得「一個人」這個詞的曖昧性如此嚴重,個性中帶著一點孤僻的特質,所以經常一個人往來與課堂跟電影院之間,還有咖啡座。年紀漸長,走到哪便陸續出現關心的字眼,不外乎是有沒有找到伴這種關愛,隨便呼嚨一句倒還交到的過去。

讓人難受的是商業的價值觀操作。記得大學時代,有個女生朋友基於被批腿之苦,經常3更半夜電話訴苦,內容走的是宿命論的路線。日子久了總是會煩,最後終於忍不住的罵了句:「以前國高中時期那個獨立自主充滿自信的人跑哪去了?」,最後大夥漸行漸遠。那個時代的她,雖然處在小綠綠白熱化的競爭中,但會在假日自己上山只為畫一幅水彩,然後在隔天等車的閒聊時,驕傲的講這件事。嫌再回想起來,從那時到現在的10多年間,一個人的狀態,無論孤獨與閒適,似乎漸漸的被社會的價值觀排擠。

不相信的話,現在請拿出紙筆,在一個人的後面,試圖加上行為動詞,例如吃飯、喝咖啡、看電影、逛街、讀書.....然後跟2個人對比一下,你能忍受哪些狀態的一個人?

基於商業操作的市場,許多強調歡聚的特定節日,都大大的突顯出一個人狀態的強烈對比。連同看影展時,買咖啡優惠折扣,還得硬是找出個人一同分享。可是,老兒童只是想簡單的買一杯咖啡而已,不能單純的打個折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ilo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