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尾的字幕緩緩上升,大意寫著在這個人口僅6千餘人的國家,有著15個交響樂團,上百個爵士樂團與難以數計的搖滾樂團,當時看到這一段,我笑了,但事後想想卻覺得有點悲哀。
 
這部名為《吶喊雷克雅維克》(Screaming Masterpiece)的紀錄片,主要在講冰島的音樂發展,導演花了2年的時間拍攝與訪談,我們對於冰島的歷史所知極少,但這個有碧玉(Bjork)、席格若司(Sigur Ros)與Mum等一堆知名樂手的國家,而服裝設計師Agnes. B本人在造訪後還為此在她的旅遊專賣店中開設攝影展的國家,不由得令人好奇。

雖然一度是維京人盤據的地區,但這個風光的過往並未帶給冰島更多的獨特文明發展,片中陳述冰島在擺脫殖民之後,才開始與其他地區的音樂展開接觸及交流,而本身的音樂發展又非常少,所以冰島的流行音樂不只是起步晚,也很難得說得出什麼音樂傳統,但影片中陳現了這些樂手為了在有限的資源下作音樂,借用小鎮平時無人禱告的小教堂(大概跟原住民部落的小教堂有得比!)。除了這個國家嚴酷的氣候及環境外,這個片子揭露了最令人心酸的事實,我們所熟識的這些藝人,這些酷炫的音樂,在冰島的CD銷售都不超過200張,雖然導演的觀感類似於我們「文人相輕」的說法,但仔細想想,還有更值得深究的地方。
 
儘管本身的音樂市場小,需要仰賴國外的音樂市場,但包括一些音樂輸出大國的瑞典、丹麥,都是以整個歐美市場作為目標,雖然是非英語系國家,但多數藝人都以英語演唱,這個事實表達了樂迷對於內容的認知依舊佔有了相當大的部分,當國內頻頻抱怨音樂盜版嚴重,儘管對岸的市場再大,也大不過歐美,雖然面對歐美音樂的競爭更為激烈,但好音樂是不會沈寂太久的,就像雷斯魔也是從小廠牌開始發跡,或許也該試著走出華語的世界看看,普契尼因為一個音樂盒中茉莉花一曲的旋律,寫下杜藍朵公主,老話一句,音樂無國界,但畢竟走向國際,不是翻唱英文歌就能了事,該怎麼作,還得好好的琢磨一番。
 

另一個讓人感動的地方,正是儘管資源不足,這些藝人似乎沒有放棄做出好音樂,動用親朋好友的關係借場地、借器材、跨團合作,正好反映了他們音樂動人的地方所在,雖然這些音樂的作法在大多數的音樂大廠眼光下,只能被歸類在另類或獨立的潮流下,但那又如何,樂迷的耳朵本來就不該只能聽到一種聲音而已。
 
老實說,我也想看看有沒有台灣的紀錄片工作者探討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或許也會有另類的觀點出現,不過很有可能也會跟楊力州的《過境》一般,雖然原意是為電影《雙瞳》而拍的紀錄片,但因為觀點敏感而只能在影展放放了事。
 
《吶喊雷克雅維克》的相關聯結

(本文原載於Hito Radio之專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ilo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