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將一生奉獻在某件事務上的人,已經不適用淺薄的「達人」一詞來稱呼,而藝術創作更是如此,除了各種競賽獎項的肯定,表彰其終身成就則是一種無上的榮耀,連標榜商業至上的好萊塢,每到頒發終身成就獎時,總是特別溫馨,如今看來垂垂老矣的影人們,當年意氣風發的片段,與眾人起身鼓掌久久不息的誠意,才是令人動容。

這些奉獻一生的影人,總代表著電影史中某時代的性格刻畫,在擁抱商業的好萊塢都有如此令人激情的代表人物,翻看其他國家的重要影人記錄,便更足以觀察個國電影的重要歷程。吉拉阿瑪戈(Gila Almagor)就是以色列電影的頭號代表。因為幫忙寫刊物介紹的關係,第一手的接觸到最原始規劃的影片,對於這位影星並不熟悉的我,稍微查了一下資料,在台灣觀眾最熟悉的作品,可能是史蒂芬史匹柏大導的《慕尼黑》,吉拉演的正是男主角艾瑞克巴納(Eric Bana)的母親。


整個單元規劃雖然因為之後洽談版權費用過高,使得原先預定放映的《蘋果樹下》(Under the Domim Tree)取消而《阿維雅的夏天》改於影人座談時特別放映,成為現今的三部片規模,但從1969年黑白影片的《芳心封鎖》(Seige)、1973年的《婚事未了》(The House on Chelouche Street)以及2006年的《三個母親》(Three Mothers)接連看下來,橫跨以色列影壇50年,演出超過50部作品的吉拉阿瑪戈的確在影片中深刻的代表了以色列建國以來女性堅毅的形象。

對於多數尚未看過影片的人,如果硬要舉出類似的女性類型,那可以相仿的大約就是阿莫多瓦電影中的母親形象,諸如《我的母親》或《完美女人》中,那種儘管為生活所苦,但依舊有種堅毅而樂觀的精神與容顏,讓人在強悍的言語及行動魅力中深深折服。而吉拉的演出俗以讓人折服,便來自於早年生活的艱苦,特映的《阿維雅的夏天》與觀眾無緣得見的《蘋果樹下》這2部片,其實劇本便改編自吉拉的2本同名自傳小說,而裡面的女主角阿維雅指的便是吉拉,從以色列建國之初的困頓,以及母親因戰亂之苦而浮現的精神症狀,這些寫照也是當時多數猶太人的共同記憶,而吉拉回憶之下的哭笑交織,正因為親身體會過,而令人動容。



而貫穿整個單元的影片,也可以一睹一代影星的成長,如今已是雍容華貴的吉拉阿嬤,當年其實頗為美艷,但美歸美,演起教訓兒子的橋段,呼起巴掌來的力道,一點都不輸台灣本土劇,而看完整個單元後,也讓我大感意外的是早期以色列電影在戲劇上的張力,儘管不少牽涉政治背景的場面,但依舊戲劇感豐富無比,或許正如吉拉阿嬤曾經在受訪時提到,對於已經滿是政治充斥的生活中,的確需要精神的調劑,所以在電影創作中的戲劇感,正是當下生活的精神解脫。




吉拉阿瑪戈在IMDB的連結
http://us.imdb.com/name/nm0021734/

台北電影節的連結(影片介紹→焦點影人)
http://www.taipeiff.tw/Film/FileIntro.aspx?id=40&subid=4016

《阿維雅的夏天》YOUTOBE的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ilo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