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連城訣》的序裡談到長篇小說裡大約只有「魯賓遜漂流記」描寫的是一個人,寫他與自然的關係,但最後也還是出現了一個僕人星期五,這段話可說的不僅僅是文學的題材,也說穿了人是社群動物的天性,古代的生活模式當然較現代簡單許多,但儘管如自給自足的耕織生活,也都有著部分需仰賴以物易物或商業貿易的行為,而現代生活的便利程度,恐怕是古代人想都想不到的情況,我們不僅透過手機、視訊溝通,諸如網路上的各種應用程式及介面,以演變成當代重要的社交手段以及尋找真愛的途徑,但過度發達的商業貿易、科技帶來的隔絕性,也進給當代人前所未見的高度恐慌,這便是《荒島‧愛》的故事起點。
目前分類:私人放映間 (12)
- Jun 25 Fri 2010 01:13
人人都是魯賓遜之《荒島‧愛》
- Jun 12 Sat 2010 07:06
2010台北電影節:上海新勢力~《上海公園》、《第三種溫暖》、《東京審判》、《美麗上海》
上海的急速變化,在短短的十數年間,展開了驚人的更新過程,有老建築的新風貌,也有現代高聳的摩天樓;在軟實力方面,上海展現的驚人成績,當然不容小覷,各國商業勢力進駐,十里洋場的風光再度展現,而在影視上,上海也振翅急飛,企圖展現旺盛的創作實力,在這次的台北電影節中,除了以阮玲玉專題,一窺當年上海的城市風貌及電影創作,透過摩登上海的單元,看到的是現今上海在電影上的實力。
- Jun 08 Tue 2010 01:43
台北電影節:新加坡的另一面~《歲月》、《逛街物語》、《再看你一眼》
真實的生活,往往難以像觀光宣傳影片那樣的美好,在各種風味美食、購物血拼的美好形象宣導下的新加坡,是眾人所知的以嚴刑造就低犯罪率,擁有高收入與經濟環境優質的國家,但一如我們可以從電影中窺見台灣的種種美好與缺憾,新加坡的真實風貌,並不只是觀光影片的美好,而以往甚少接觸的新加坡影片,除了前幾年廣為人知的《錢不夠用》系列之外,這一次的台北電影節作了比較不同的新加坡觀察。
- Jul 09 Wed 2008 07:19
一抹生活即景詩般的切片。阿薩亞斯《夏日時光》
阿薩亞斯與華人電影世界的緣分之深,除了他與張曼玉的那一段情緣,還有23年前來台與一群台灣電影導演相識(包含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張艾嘉等導演),進而結下的不解之緣(請見2008年7月號的印刻文學誌,阿薩亞斯撰寫對楊德昌導演的一篇回憶專文)。此次來台宣傳的新作《夏日時光》,與侯導的《紅氣球》同為奧塞美術館資助拍攝的電影案,除了製作的因緣外,女主角同為老兒童最愛演員之一的茱麗葉畢諾許也是巧合,資深一點的影迷應該還知道,阿薩亞斯跟侯導的結緣之深,還有阿薩亞斯1997年拍攝的紀錄片《侯孝賢畫像》。
抖了這一些包袱,無非是想要暗示阿薩亞斯的作品裡,其實時間觀是非常東方的。何謂東方的時間觀?打個比方,如果把時間置放在一生的脈絡中,那麼面對生離死別或功成名就當下的大悲大喜,其力道將大大的舒緩,這樣的時間觀,可說以小津安二郎導演之流的影片可為代表,與諸多歐美影片中,剎那間情緒的高漲,表達的方式極為不同,阿薩亞斯在台灣上映過的幾部電影,都顯現出了這種時間觀。
- Jul 08 Tue 2008 18:00
分離才知真愛過。《曾經,愛是唯一》
情歌所以動人,在於人際情感的宣洩,訴諸類似的生活經驗,所以能聞者動情。再怎麼小眾或是私密的情歌,都能找到些許知音人,何況是「恨不相逢未嫁時」所發出的感嘆之音,《曾經,愛是唯一》就是講這樣一個讓人惋惜的故事。
初初看完片子,很難不聯想起十多年前,TVBS-G台那時盛行的一系列音樂愛情故事的電視電影,只不過當時的演出標準是誰當紅就邀誰,大量使用剛發行音樂專輯的歌曲,一張專輯概念徹底執行的好壞,在片子裡立見高下,這些向各創作人收歌而來的歌曲,總不見得能全然融入故事裡,幸好《曾經,愛是唯一》講的剛好便是男女主角的類似經歷,音樂也全由他們過往創作而來。
- Jul 07 Mon 2008 17:26
一顆酸溜溜的電影糖。《電影少年愛作夢》
新一代的丹麥導演拍片,恐怕要擔心拉斯馮提爾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儘管只是擔任監製或是編寫劇本,拉斯總是經常竭盡所能的表達出他的觀點所在,無論是《性手槍俱樂部》(Dear Wendy)或是這一次的《電影少年愛作夢》(The Early years- Erik Nietzsche Part 1),拉斯的印記無所不在,一個充滿自豪自傲的導演觀點。
拉斯的驕傲眾所皆知,在早些年的金馬影展,連續數年邀了關於拉斯的紀錄片放映,其中談到關於他對個人才華的自豪,到了無線上綱的階段,怎麼說?拉斯的同窗舉證就在他的姓名裡,「馮」(Von)這個自在丹麥文是爵位的意思,也就是說,拉斯把自己的才華捧上天,到了受功封爵的地步。
- Jun 25 Wed 2008 02:53
電影冷知識的賣弄症候群。
大學時代開始沈迷於影展,雖然沒有參加任何相關社團,單打獨鬥的看著電影,加上主修的是哲學,的確有那麼幾分死文青、臭菁英份子的味道在,雖然當時一直沒發覺。
前一陣子跟大學時期的死黨聚餐,聊到了最近的電影,便興高采烈的講到一些很細微的東西,例如「演賈斯潘王子的那位,就是在《星塵傳奇》裡演年輕爸爸;而《星塵傳奇》的男主角查理考克斯跟開頭追的女友席安娜米勒,在《濃情威尼斯》裡2人是演姊弟」,好友冷不防的說了句,這種事大概只有你才會記得。
- Jun 24 Tue 2008 02:14
野球。熱血。沈可尚
進入影展圈,便知道有「沈可尚」這一號人物,原因無他,當年就讀台藝大的沈可尚,畢業的短片作品就入圍坎城影展的競賽單元,這對一個電影學生而言,是個相當高的推崇,也是他踏進電影圈之後的第一個光環,之後果然拿下金馬獎紀錄片的獎座。
認識可尚的時間略晚,而且很奇特。老兒童轉戰獨立唱片圈後,第一個大工程便是要推動布農族與美國大提琴家David Darling 合作的音樂專輯,還有2部以不同角度紀錄這件事的紀錄片,一部是王俊雄記錄台東霧鹿布農族人的生活跟文化衝擊的《霧鹿高八度》,一部是記錄音樂專輯錄製過程為主軸的《親愛的,那天我的大提琴沈默了》,導演就是張翰跟沈可尚,但當時可尚已經離開十月影視,所以整個宣傳工作掉在張翰身上,不過在台北安排的幾場活動,老兒童以宣傳的身份都強迫可尚參加,也才慢慢的認識這個壓抑的熱血青年。
- Jun 11 Wed 2008 01:12
甜酸交錯的一味。庫斯杜利卡《請對我承諾》
好萊塢賣座片裡,大規模的動作、戰爭、特效的場面往往影響局面甚大,再怎麼被罵沒劇情,以特效取勝的導演還是常常擁有下一部片約,例如麥可貝。但在以藝術取向的電影裡,大規模的場面可就左右影片的好壞,尤其是大規模的胡鬧。
坦白從寬。雖然已經有10年以上的看影展經驗,算的上是老影迷,但我不是特別帶勁的那一種,會翻箱倒櫃積極的找出舊作補足歷史紀錄的那種電影狂,所以眼看差不多同梯的影展圈朋友,很多都獨當一面的被稱為影評人,我還是堅守在小影迷的位置上。對於有影展之王美譽的庫斯杜利卡,我還真的不是太熟悉(汗)。
- Jun 07 Sat 2008 08:53
大螢幕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通勤的上班族或學生族幾乎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總是會有那麼一兩個臉孔,經常地出現在通勤的過程裡,彷彿是一種秘密的約定,流通在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人中間。
- Jun 07 Sat 2008 08:17
音樂節的苦與樂~《搖滾世代》
- Jun 07 Sat 2008 08:10
冰島音樂教室之吶喊雷克雅維克

片尾的字幕緩緩上升,大意寫著在這個人口僅6千餘人的國家,有著15個交響樂團,上百個爵士樂團與難以數計的搖滾樂團,當時看到這一段,我笑了,但事後想想卻覺得有點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