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看到藍祖蔚先生在文章中提到北歐為知名的電影攝影師李屏賓先生辦了特展,來表揚他的成就,文章中也感嘆了在台灣,對於其他電影的從業人員皆遠遠不及導演與明星演員來的重要。
 
早幾年台灣電影圈嚴重的擺盪在藝術電影的高調及吸引觀眾的商業創作兩論點間,光是唇槍舌戰加上筆戰多年,也終究無法有個徹底的解決方案,這個問題複雜的程度,難以說盡,我們既沒有完善的好萊塢電影製作制度及工會組織,也沒有完美的法國電影輔導基金,更沒有韓國人剃光頭絕食抗議來爭取韓片生存的魄力,在台灣電影走向工業化之路,顯然困難重重。
 
除了片場及明星制度有待建立之外,另一個需要改變的是電影工作人員的創作環境及「麵包」。多數工作人員要不是親朋好友一同來響應,就是有革命情感,日復一日,電影創作人員的青春就奉獻在此,但荷包依舊沒有太大長進,就算像鐵板少女大喊「我就是這麼熱血不行嗎!?」,也彌補不了不夠受重視的現況。
 
幸好這幾年,電影製片的地位及角色的重要性逐漸地抬頭,或許是個契機。在過去,電影製片的角色大多像是雜工,經常可見夫妻檔拍片,一方是導演,另一位就是製片,像張作驥、林正盛導演都是如此,製片多半都在片場幫忙解決各種大小問題,十足的工頭味。但製片的功能遠超過於此,這幾年的製片也開始詳細的劃分出功能,包括從監製、製片、執行製片這些角色功能的區分,粗略說來監製大多都是為一個電影把關,包括找資金及最後的控管,而執行製片則較為專注在片場掌控所有的情況,製片則遊走在2者中間,這時候製片變成了管家,管盡大小事。在好萊塢還可以常見一種現象,製片有時也得當導演的魔鬼把關人,尤其是特別容易透支預算的導演,我想,彼得傑克森拍魔戒時,那群製片們的頭皮都快被抓禿了吧。
 

這麼簡單的區分,當然不足以講盡電影製片的奧秘,但是可以樂見到越來越多單位開始注意起電影製片這門課程。新聞局最近就與UCLA合作開發電影製片研習,第一批團隊將在本月的下旬出發,未來這批學員就是種子,也會配合參與各種講習課程出席。經費不足的人倒還有不同的選擇,新聞局在這幾年也讓北藝大委辦了電影製片培訓班,由電影人脈廣的焦熊屏教授及台灣電影中心找來師資,前幾屆包括《婆家就是你家》的Jennifer Ogden、《猛龍》的Mark Byers及被坎城譽為「歐洲最活躍的製片」的Karla Stojakova等人,最近招生的這一個梯次,則回歸到華語電影的脈動,除了擔任多部的影展得獎電影製片的焦教授外,還邀請了為《頭文字D》買日本版權相關、將《無間道》的版權行銷到好萊塢的謝志強先生,《金雞》導演、與陳可辛合作《如果愛》的趙良駿導演,以及香港電影金像獎主席,知名電影人的文雋先生來開講,對於想走進電影創作的熱血青年,倒是個值得一聽的課程。
 
「培訓國際電影製片工作坊」相關辦法請見北藝大網http://filmmaking.tnua.edu.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ilo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